隨州系“中國專用汽車之都”,隨州專用車產業的發展牽動全國整個行業的神經。據隨州政府官方報道,專用汽車及零部件產值已超500億元,其中專用汽車生產企業72家(含2家整車生產企業);2022年專用汽車產量14.9萬輛,占全國總量的15.2%,新能源專用車年產量1920輛(主要含純電動和氫能),占全國總量的1.3%。
2023年5月底,筆者走訪了隨州一些專用車企業,并于部分企業領導進行了相關交流。前期,筆者發表了中國專用汽車十年發展報告、新能源專用汽車發展狀況、中國專用汽車銷售市場分析等相關深度分析報告,總體判斷大形勢不容樂觀,但也有一些新興的市場機會。本次隨州行一方面印證了筆者的判斷,其次,隨州專用車行業發展現狀確實值得大家思考,畢竟,專用車區域化高度集中發展是中國的一大特色,高度集中的利與弊、得與失,都與行業發展的好壞息息相關,與行業企業未來的命運和走向共起伏,大家先看一組照片:
現狀篇
本次走訪印象,筆者采取直描方式,如相機拍照,不夾帶私人感情和主觀判斷,“影像”內容如下:
1、企業普遍生產和辦公規?;据^前幾年越來越大,特別是企業的營銷大樓規模及豪華程度。
2、筆者進入走訪的企業大門后,基本很難找到轎車停車位,比繁華都市鬧市區找停車位有過之而無不及;據了解,大部分為經銷商的辦公車輛。
3、企業在產、庫存、前置商品,據筆者直觀觀察,較國內其他廠家明顯偏高;但是,在此一片“繁榮”的境況下,企業普遍“喊冷”。
4、企業的產品在“縱向”、“橫向”兩個切面,較過去有很大的發展,豐富性日漸加強,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、工藝水平雖有進步,但與國內主流企業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,同類價差明顯,這是隨州企業能對國內其他同類產品進行“降維打擊”的關鍵所在。
5、企業負責人均表示行業越來越難,競爭越來越強,利潤越來越低,部分廠家已委托筆者考慮融資、轉讓等意向。
6、“流量”一詞變成眾多專用汽車經銷商的考核指標,目前根植在眾多新興企業老板的心底深處。傳統企業老板,極度不適應網銷帶來的變化,出現傳統式微,新興取代的傾向。
7、整個隨州專用車產業區,觀察整體街容街貌上的繁忙程度較高,行人、車輛、物流等方面還是呈現出車水馬龍的街景。
8、也有少數企業“刀槍入庫,馬放南山”,不顯往事繁華,僅有一老邁門衛孤守略顯枯敗的廠房,靜等下一個接盤俠。
憂思錄
通過觀察、走訪,結合筆者多年的研究及感悟,筆者認為,行業整體已進入發展悖論模式,圍城效應頻現,雖然五月下旬的隨州已進入夏季模式,但環境悶熱、潮濕,讓人體表不舒,這個夏天,注定不是過去的那個夏天。
1、2022年專用汽車市場銷售總量達到近十年來的歷史最低值,2023年1-5月雖然較2022年同期同比有所增加,但今年以來的環比逐漸下降,這是企業普遍“喊冷”的原因之一。四、五月份,隨州大部分企業的感覺比去年同期還要寒冷,市場更加趨弱,讓眾多企業認為這是一種“趨勢”的表現,心態均比較悲觀和負面。
2、極度依賴“低質+低價+規模=企業效益”模式,本就以營銷為王,再附加網銷概念,多式疊加形成新的“降維打擊”模式,目前在激烈上演,而形成的“反噬效應”時刻在“啃噬”隨州專用汽車行業并不強健的肌體。
3、轉型難,升級更難。筆者在談及此話題時,諸多的企業均表達上述心聲。我轉型,他人馬上跟進;我升級,除卻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的壓力外,隨州的模仿效應讓我得不償失,只能走一步,看一步唄!
4、新能源。我想,但目前我不能(注:據個別企業負責人透露,2022年隨州共生產新能源環衛車290多輛,而形成自己銷售的僅6輛)。其一,新能源底盤受制于主機廠,缺乏底盤的供應,大面積開發存在實際困難;其二,新能源補貼還是以地方為主,目前只能幫其他企業做代工,市場拓展不易;其三,目前的經銷商模式,再好的產品也會在極短的周期內讓“鳳凰變成草雞”,如真正的大市場到來,我能馬上跟進,并進行“降維打擊”。此刻,我想起一首歌詞:“我情非得已 傷了自己也不能忘了你......再苦也不醒 走過顛簸游離風風雨雨 我是用生命相信 我情非得已 ”(注:春暉《情非得已》)。
5、新產品。隨州企業豪言壯語:一、全國專用汽車還有哪些是我隨州不能干的;二、等市場上有了,最多一個月,我企業也能做了,我干嘛費心費力的去開發。此說法我一陣無言,再談此話題,就是一地雞毛!
6、新工藝。下料激光、機器人焊接、電泳涂裝及共享機制、升級的裝配線等四大工藝環節均有一定發展,雖然在產品工藝的細膩程度、總體工藝質量與國內主流廠家尚有一定的差距,但總體上呈進步趨勢,說明廠家認識到工藝不足造成產品質量低下的窘況,但筆者認為,提升的空間和速度不及預期,以質取勝的道路還很漫長。
7、國外市場。在國內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狀況下,“走出去戰略”也是隨州企業日思夜想的發展方向。目前國內專用汽車產品,無論通過搭載“工程出?!?、牽著主機廠衣角,還是通過自身平臺、各種進出口公司、個人及機構等,在南美、非洲、東南亞、南亞、中亞、西亞,甚至歐美日等地均形成過銷售,但受制于平臺、通道、售后、認證等多方因素的制約,一是“一錘子”買賣較多,未能形成永久機制;二是企業市場決心和鉆研度不夠;三是有心無力,企業缺乏有效實力等。在國內市場傾軋倒逼的狀況下,隨州部分企業已著手這方面的布局,這是為數不多的可喜變化。
8、“內卷”。隨州專用汽車企業80%以上的專用汽車企業,產品存在嚴重的“內卷”現象?!皟染怼钡绞裁闯潭?,筆者講述一則小故事:筆者了解到某企業下面有7個左右的經銷商團隊,每個團隊百余人,總共千人左右,企業年銷售近萬輛,平均每個人每年銷售10輛車,每個人每月銷售不到1輛車。在隨州經銷商的互相殺價中,如普通的平板車,單臺車有300塊錢的利潤就干,而其它一些更激進的行為也有發生,為銷售“獻身”已“逼良為娼”,慘烈的競爭,讓人無言,秋風起,冬意綿綿。
通過觀察,筆者以直描的手法盡可能的描述目前的發展現實,隨州的發展可以說也是國內其他專用車產業集中區域的一個縮影,市場的充分競爭本身是一件好事,得益的是客戶,更能促進各方面的進步。但非理性競爭,極易導致整個市場混亂,造成群體利益的不斷攤薄,不利于行業良性發展,所以,筆者認為企業應群體性思考以下問題,越過高山,看過大海,橫渡大江,或許能夢到你的模樣。
1、量大面廣型產品,在“委改”政策的驅動下,以及主機廠掌控更多資源的情況下,規?;瘜S密嚻髽I應重新審視與主機廠的合作關系。
2、在主機廠逐步向專用汽車行業多角度滲透的情況下,專用汽車生產企業應如何重新構建自己的產品體系,以及如何利用主機廠的平臺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改裝優勢。
3、在“內卷”時代,企業如何在“專、精、特、新”方面發力,不求同質化、低質化惡性競爭,積極構建獨具中小型特色的專用汽車廠家。筆者此次走訪,了解到部分承包經營的生產商,堅持自己小而精,專而強的發展理念,不忙從,不跟風,保持自己的經營理念和發展定力,反而取得了不錯的業績,市場抗擊性比較強。
4、注重發展大的背景和時代潮流,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是下一步發展的必經階段,企業必須認真對待和提前布局,堅持科技投入,堅持創新發展,做好迎接下個風口的準備。
5、專用汽車產品不是普通日常消費品,一支牙膏,背后的市場可以乘以14億,而專用車不行,“規?!?、“流量”在本行業應該審慎對待,“互聯網+”不是本行業追求低價營銷的網絡捷徑,“薄利多銷”,其中“利”現在已經很“薄”了,“多”,專用汽車產品又能“多”到哪里去呢?
6、現階段,純屬買方市場,企業應拋棄過去純盯產品的發展理念,應從整個產業鏈和“供、給”兩端深入研究,深化機制創新、產品創新,隨州的租賃式銷售近幾年已悄然開啟,市場銷售業績不俗,所以,參與整個產業生態鏈共建、共生、共享,或許會給企業打開新的天地。
《湖北程力官網》此文章轉載自:意無達汽車咨詢